大學畢業(yè)以后,懷揣著理想懵懵懂懂地來到了我現(xiàn)在工作的地方——文縣,文縣古稱陰平郡,三國演義上的鄧艾偷渡陰平中的“陰平”就是現(xiàn)在的文縣,其以山大溝深、溝壑縱橫、地勢險要而著稱于世。 這里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,也有一大批信鴿的狂熱愛好者。大山深處養(yǎng)鴿的艱難程度想必山區(qū)鴿友有深刻體會。地處青藏高原、隴南山地和四川盆地交匯處的文縣就是我的養(yǎng)鴿地,其夾在兩山(海拔2600—3200米,最寬間距不到1公里)之間,整個縣城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,海拔僅940米。即就是在這樣的地方仍然阻擋不住信鴿愛好者年復一年的引種、出雛、訓放和比賽的堅實步伐。短短的300公里在平原地區(qū)的鴿友來說并不算什么,但在文縣它是賽鴿的終結距離。每季鴿會第一期起訓點就是沿白水江的安昌河,空距26公里,從第二站就開始上山訓放了,空距13公里,到剛翻過山頂?shù)牡谒恼镜纳细G,空距還是13公里,到山那邊的臨江鎮(zhèn)已經是第六站了,但空距僅有27公里。雖然只有短短27公里,車程近90公里,需要近3個小時。翻越高樓山(最低點海拔2200米)是車和賽鴿回歸的必經之路。東北方向300公里外的會寧縣地處黃土高原的丘陵地帶,是我們近兩年的最終放飛點,賽鴿飛越100公里的丘陵就開始進入溝壑縱橫的隴南山地,面對山區(qū)的霧、隼和復雜的地理環(huán)境,從東北方向放飛的賽鴿只能從西南方向的高樓山最低的埡豁口翻越、回歸,這對賽鴿的體能和定向要求極高。從今年比賽分析來看,春賽天氣較好,決賽放飛600多只,3天回歸100只左右(特比30名,普賽10名后不報到),而今年秋賽,基本相同羽數(shù)的參賽鴿,第一天僅歸23只,第二天天氣突變,歸了3只。據(jù)說高樓山那邊的一個養(yǎng)鴿子的有文縣300決賽鴿40多羽。決賽過后就是大規(guī)模的淘汰,面對這樣的養(yǎng)鴿地,鴿子試不出來,能全怪種鴿不好嗎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