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們村有位七十多歲的老人,他一直養(yǎng)鴿子:一不參加比賽,二不殺了鴿子吃肉。由于有同樣的愛好,所以我有時間也會與老人探討“鴿經(jīng)”,我心中一直有個疑問,老人為什么如此喜愛養(yǎng)鴿子呢?有一次,我把家里剩下的舊足環(huán)給他送去,老人才道出了愛鴿如此之深的真正原因: 在他小時候家里就開始養(yǎng)鴿子,那時候新中國還沒有成立,正是民不聊生的慌亂年代。在距離我們村不到二十公里的山區(qū)有多股土匪,經(jīng)常下來搶糧、搶錢,村民家只好磊了高墻以防御土匪的危害。那天深夜,土匪還是不期而至,來到了老人的家,讓老人的父親把糧食交出來,否則就會格殺勿論。老人的父親對土匪深惡痛絕,交了糧食家人就會挨餓,不交又怕土匪打進來。正在左右為難之際,老人手里拿著一只鴿子在玩兒,聽到外面的嘈雜聲,好奇的爬上墻頭向外看,看到了騎馬拿槍的土匪嚇了他一跳,手一松鴿子拍打翅膀飛了起來,在看不清的深夜發(fā)出“撲棱棱”的聲音,倒把土匪嚇了一跳,胡亂的向發(fā)出聲音的方向放了一槍,這樣也給了正準(zhǔn)備與土匪殊死一搏的老人的父親一個機會,他毫不猶豫的拿自制的土槍對準(zhǔn)土匪的頭目扣動了扳機,一道火光沖出,土匪的頭目也應(yīng)聲倒地(土槍中裝的是火藥與一定數(shù)量的鐵珠子,由于距離較近,這一槍威力很大,里面大部分的鐵珠子都打進了土匪頭目的身體了,土匪頭目當(dāng)場斃命),驚慌失措的土匪們無心戀戰(zhàn),扔下頭目落荒而逃。此后,不明白真實情況的土匪們再也不敢來我們村搶劫了。 新中國成立后60年代,正是全國人民最困難的時候,每個人都吃不飽,野菜、草根、樹葉、樹皮幾乎都吃沒了,生產(chǎn)隊收獲的糧食大部分都支援國家了,極少的留給了村民。當(dāng)時我們村住著解放軍的一個生產(chǎn)部,他們種了我們村的一部分耕地,戰(zhàn)士們又開墾了河邊的不少荒地種植水稻。秋天收獲的時候,部隊院子里堆滿了稻谷。而此時,老人家里也是糧食不夠,更不會有多余的糧食喂鴿子了。愛鴿子的老人即使再餓也不會吃鴿子,他只能讓鴿子自生自滅了,可是他卻發(fā)現(xiàn)鴿子并沒有餓著,而且,窩里的幼鴿也是飽飽的,老人在鴿子窩旁邊發(fā)現(xiàn)了半消化的稻谷——大米!老人頓時精神一振,要知道在當(dāng)時能看到大米是多么幸福啊!老人明白了,原來鴿子去部隊打谷場打野食去了。后來老人就準(zhǔn)備了白礬水放在院子里,鴿子吃飽后就飛回來喝水,喝了以后就會把嗉子里的食物吐出來。老人就把吐出來的食物收起來,除去里面的草籽等雜物,把稻谷、大米晾曬消毒,留著家里人吃。就這樣在那個隨時會被餓死的年代,是鴿子救了老人的命! 聽完老人的講述,我久久不能平靜,我們養(yǎng)鴿一般是:喜歡看它們在天空展翅高飛自由的翱翔;敬佩它們不死必歸的精神;羨慕它們一夫一妻、忠貞不渝的愛情;贊嘆它們不辭辛苦、反芻撫育自己的孩子……,但從來都沒有向老人這樣——鴿子給了他兩次生命! 謹(jǐn)以此文獻給——永遠的老人!永遠的愛鴿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