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,俗稱“冬節(jié)”“長至節(jié)”或“亞歲”等。冬至是農(nóng)歷二十四節(jié)氣中一個重要的節(jié)氣,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。冬至為“冬節(jié)”,所以被視為冬季的大節(jié)日,在古代民間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講法。古時候,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(jié)都要回家過冬節(jié),所謂“年終有所歸宿”。古時有“冬至一陽生”的講法,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,陽氣慢慢開始回升。 冬至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~23日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冬至前后,地球位于近日點附近,運行的速度稍快,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比直射北半球的時間約短8天,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。 古人講:陰極之至,陽氣始生,日南至,日短之至,日影長之至,故曰“冬至”。古人認為自冬至起,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,即下一個循環(huán)開始了,冬至一陽生、天地陽氣回升,為“大吉之日”。 從這天開始,我國開始進入“數(shù)九寒天”,也就是人們常說的“進九”。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:一九、二九不出手,三九、四九冰上走,五九、六九沿河看柳,七九河開,八九燕來,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。三九是天氣最冷、地面積蓄熱量最少的日子,所以也有“冷在三九 ”的說法。 相關(guān)民俗: 南方湯圓北方餃,冬節(jié)作為“年時八節(jié)”之一,北方普遍吃水餃,諺云: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戶戶吃水餃。”,另外就是潮汕湯圓、東南麻糍、臺州擂圓、合肥南瓜餅、寧波番薯湯果、滕州羊肉湯、江南米飯、蘇州釀酒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