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時候,語言、書本所能描述的東西畢竟還是有限,還得有人耳提面命、言傳身教。否則,還要學校和教師干甚?發(fā)本書自己學就是。 養(yǎng)鴿也算一門技術,也需要傳授和傳承。 我也曾經請教過很多老師,有些是付費的,有些是免費的。但不不太喜歡那種過于死板的師父徒弟關系,容易滋生出很多問題。 尊重,可以用很多方式來表達,并不是口口聲聲叫師父,就能說明什么。 教授,是一門學問;學習,是一門技術;融會貫通,更是一生都要堅持的理念。 想起一個比較生僻的成語:輪扁斫輪。 我直接翻譯成白話: 輪扁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木工,齊桓公召其入宮打造物件。有一天,齊桓公在堂上看書,輪扁在堂下用椎、鑿等工具做車輪。 齊桓公看書看到得意處,不由得讀出聲來。輪扁聽到讀書聲,想了想,放下手里的工具,走上堂來,在齊桓公面前幾步遠的地方停下,恭恭敬敬地說:“請恕臣斗膽問一下,君王讀的是什么書?”齊桓公沒想到這個老木匠會走上堂來,倒有點意外。不過看在他年紀大的份上,倒也不去斥責他,就回答說:“寡人讀的是圣人寫的書!陛啽鈫枺骸笆ト诉在嗎?”齊桓公說:“已經死了!陛啽庹f:“這樣看起來,君王所讀的,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!”齊桓公勃然大怒,說:“寡人讀書,你一個做車輪的怎么敢議論?你說,這書上怎么會是古人的糟粕?說出道理便罷,說不出道理便難逃一死” 輪扁不慌不忙地說:“臣是根據臣所從事的活計而明白這個道理的?诚鬏喿,榫頭做得寬了則松滑而不牢固,做得太緊就必然澀滯而安不進去,臣制作的榫頭松緊適宜,是因為心里怎樣想的手便怎樣去做。然而盡管所需要的分寸度數(shù)心里都明白,要把它用言辭表達出來卻實在不可能,全靠自己手與心的配合。所以,臣無法將其中的奧秘傳授給兒子,臣的兒子也無法從臣這里學到其中的奧秘。因此,臣如今七十多歲了,還只好親手去干制作輪子的活。這樣看來,古人之道的精華都已隨著古人死去而無法傳世,那么君王所讀的,不就是古人的糟粕了嗎?” 作為一個倔強自負的老藝人,輪扁對圣人書的一概否定評判肯定是有失偏頗的。但他對技藝傳承的解讀值得思考。 實踐只是表面的狀態(tài),重要的是對實踐的深化總結,達到技藝爛熟于胸,信手拈來的境地,這就不是光靠別人傳授就行了,還得自己去領悟。 觀千劍而識器,凡操千曲而后曉聲。養(yǎng)鴿的技藝看多了,學多了,也就會有進步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