育種與配對是賽鴿運動課題中的一項高深的學問,也是永恒的話題。 曾經有許多人在血統(tǒng)論的領域里成功,也有許多人在血統(tǒng)中失敗,也有許多人在鴿眼論.鴿翼論.品種配對.....的各種學說中迷途。為何會有這樣的結局呢??每一種學說之所以存在自然都有它存在的道理,每一種學說的存在都有崇拜者可以舉證諸多事例?墒悄馨阉鼈內慷既诤县炌ǖ膶嵲诓欢唷 在賽鴿運動中,總是有一部分人可以掌控全局,在每個頒獎大會上總是有那么一些每年都出現的面孔。難道僅僅就因為他們的手上有幾羽好鳥嗎?答案顯然不僅于此。有些人確實天生就適合賽鴿運動,他們對鴿子天生就有很強的理解能力,又或者說他們掌握了賽鴿運動中的某些機密。 育種首先是優(yōu)秀血統(tǒng)為主導,然后才圍繞優(yōu)秀的個體展開。每一個品系的確立總是以具有相同的性狀的群體為前提,比如:羽色.體形結構.骨架結構.眼砂結構等。每一個品系的形成皆經由雜交開始,所以每一個品系中的個體都不是完全相似的。例1:90年代前詹森兄弟作育的斑格系列銘鴿大多是淺雨點.粗壯而輕的骨架.羽條薄寬.眼砂實在.眼志較寬的居多。例2:楊阿騰的鴿子與詹森兄弟的對比,羽色更深.眼色更濃,體型修長更具耐力。曾經有許多人有意識的用這兩系雜交,造就了許多的名家,于是就掀起了血統(tǒng)配對的熱潮,接著就產生了許多盲目跟進的結果。結局可想而知是幾家歡樂眾家愁。因為就算是詹森兄弟和楊阿騰這樣的世界級大師,他們的作品也不可能是從一個模子中倒出的,也是會有出入的。許多的詹森鴿和楊阿騰的鴿子并不是向上面所說的那種樣子,它們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小小不同。而正是這些小小的不同造成了多少人的失敗,也另多少人迷途。 賽鴿運動中是最講究“度”的。人們常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,用在賽鴿上實不為過。曾聽許多鴿友鴿友提起鴿子的融血性問題,說某某系的鴿子不能配某某系的鴿子等等。真是如此嗎?我啞然。不論什么品系的鴿子都是經由雜交而來,它們身上所攜帶的基因有多少,我不懂也不想去懂,我只知道我從沒見過兩只完全一樣的鴿子,也沒有見過兩只完全一樣的眼睛,它們總是有著小小的不同。而有時恰恰是這些小小的不同決定了不同的結局。 在賽鴿運動中“度”至關重要的,也是最難掌握的。因為兩個相近的“度”的區(qū)別實在是太微小了,“度”的拿捏講求的是 一點天分 + 一點經驗。有的人花了十年時間去潛心研究鴿子卻比不上個別人的一夕之功,真是造化弄人。 歸根結底,育種的關鍵就在于“度”的把握,《詹森育種原理》中闡述了許多育種公式,許多都是可取的。但也不外乎敘述“度”的問題,該書曾經將我?guī)С隽嗽S多的盲區(qū)。書中武先生忽略了個體與個體間的差異問題,有時正因為“度”的不同而使的育種并無公式而言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,一切皆在于自己拿捏,只要你掌握好了“度”就可以打破所有的瓶頸。 海西文化——育種篇
|